反抗与救赎,电影《铁窗喋血》中的自由之路

时间:2024-12-12 12:08:00阅读:913
1967 年 11 月 1 日,华纳兄弟在影院上映了导演斯图尔特·罗森伯格执导的监狱剧《铁窗喋血》,该片由保罗·纽曼主演。该片在第 40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乔治·肯尼迪获得了最佳
反抗与救赎,电影《铁窗喋血》中的自由之路
反抗与救赎,电影《铁窗喋血》中的自由之路
1/9

1967年11月1日,华纳兄弟在影院上映了导演斯图尔特·罗森伯格执导的监狱剧《铁窗喋血》,该片由保罗·纽曼 主演。该片在第4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乔治·肯尼迪 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

《铁窗喋血》由唐恩·皮尔斯(DonnPearce )和弗兰克·R·皮尔森(FrankR.Pierson)改编自皮尔斯的小说,讲述了南方劳役团伙中的同志情谊和个人冲突,是杰克·莱蒙(JackLemmon)的JalemProductions出品,具有潜力。戈登·卡罗尔(GordonCarroll)出品,演员阵容强大,包括男演员阵容强大,乔·范·弗利特 (JoVanFleet)客串出演,保罗·纽曼(PaulNewman)放弃“H”出演主角。

卢克个性鲜明,但又神秘莫测,天生是个失败者,胆量大于智慧,一直试图过着光明磊落的生活。由于一夜暴富,他酗酒闹事,被分配到监狱道路局第36连的劳役队。他拥有坚不可摧的冷静,拒绝向体制低头,也拒绝承认个人斗争中的失败。

对于与他一起被关押的人来说,他成为了不屈不挠的个性的象征。然而,人类的象征总是脆弱的,当他似乎选择在狱卒脚下卑躬屈膝以避免进一步骚扰时,他们很快就拒绝了他。这只是一个诡计,他希望借此帮助自己第三次越狱。他的失败注定了,他的殉难使他的传奇得以流传。

对1967年经典电影《铁窗喋血》的任何深入研究,都会得出类似的结论:这是一个人通过死亡最终战胜体制的故事。影片的开头极为简洁:一个醒目的红色“禁止停车”标志,接着便是主人公卢克微笑着、醉醺醺地砍下停车计费表的场景——至于他为何这样做,理由显得模棱两可。当监狱长问他动机时,他只是淡然一笑,答道:

“你大概可以说,我根本没想过。”

整部影片展现了卢克即兴表演的天赋,他多次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还总是面带笑容。例如,在电影史上最具喜剧色彩的拳击场景之一中,他被德拉格莱恩打得体无完肤,但却顽强地拒绝倒下,无论受多少打击,他都以输掉比赛而结束。接着,他以虚张声势赢得了一场牌局,尽管手中一张好牌都没有。后来,他又在仅仅因为“这是个不错的整数”的理由下,一口气吃下了50个鸡蛋。这些场景表明,卢克在这个沉闷的世界中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过活。

由于电影的背景设定在监狱,以及其反体制的象征意义,许多人会将其视为一部抗议影片,甚至将其与腐败的社会体制联系起来。然而,我认为,这种解读仅触及电影意涵的一部分。事实上,影片开头、卢克的背景故事,以及他与母亲阿莱塔之间那段感人至深的对话,都超越了反体制和耶稣形象的主题。

卢克曾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士兵,但在多年英勇服役后,只以低级军官的身份退伍。他坦言,自己曾努力尝试融入正常社会,但却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此,母亲阿莱塔回应道,每当他试图表现得规规矩矩时,反而会让她和哥哥感到无聊。

卢克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坚持己见”,而是为了探索自我,寻找他内心真正的归属。我之所以深有同感,是因为每当我看到新闻,面对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混乱时,我都会情不自禁露出类似卢克的那种“酷酷的微笑”。尤其是在2020年,一切似乎都在走向失控。而当有人试图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解释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则时,我也会无声地嘲讽,因为几乎没人停下来追问:这些荒唐的规则究竟是谁制定的,又为何存在?

这种情境让我想起当今的世界。在周围的人不断要求我做个“乖女孩”时,他们希望我不要直面种族主义、不要抗议、不去反抗或抱怨,甚至不要投票给我真正支持的人,而是按照既定选项思考和行动。如果我选择拒绝加入这场荒谬的游戏,身边的人往往会对我投以不可思议的目光,仿佛我的反抗才是不合常理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卢克(甚至包括我)厌恶规则。但事实上,合理的规则他并不排斥。他一直安静地服刑,直到狱长以他可能试图逃狱去参加母亲葬礼为由,将他关进“盒子”——一个简陋的木质小屋。这种剥夺自主权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卢克,让他决定奋起抗争。同样地,我也能接受按照体制的步调生活,只要它不会干涉我的自主权。但当它支持不公、制造分裂或迫使我在毫无意义的选项中选择时,我便无法继续沉默,因为那已经触及我的底线。

影片的最后,卢克的反抗让狱中其他囚犯燃起希望。老板们通过各种方式打压卢克,包括反复逼迫他挖洞再填平,试图摧毁他的意志。但这一切却只让卢克变得更加坚定。他的最终选择是接受自己的命运,用一句俏皮话讽刺体制,最终倒在枪下。

现实越混乱,我越能感受到卢克在绝境中坚持自我、追求自由的决心。而问题在于,如何在坚持自我与避免沦为殉道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否自由之人注定如尼奥、约翰、耶稣或卢克一般,以牺牲自我换取解脱?

或许并非如此。如果足够多人选择为自己的真实本性挺身而出,而非单纯为了对抗体制,可能我们能避免走向悲剧。然而,我也明白,在社会中,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代价,需要某种程度的精神释然。毕竟,绝对的个体自由很难在现实中实现。

卢克曾问上帝“现在该怎么办?”他的答案是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他最终也通过挑战权威完成了这一目标。对我来说,开辟道路的方式是将我的所思所感倾诉于文字中,希望有人读到这些内容时,能像我和卢克一样,露出一抹理解的微笑。或许那一天,他们不会再因身处体制的桎梏而感到恐惧,因为正如卢克所言:“有时一无所有,也是通往自由的一种真正力量。”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